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将其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因素?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发展银发经济?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
记者: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积极特征?
【资料图】
刘旭:总体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3方面积极特征:一是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老年人力资源丰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3.6年提高到2020年的7.1年,老年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规模突破千万。更多老年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能够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健康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为老龄化社会增添活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低龄健康、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规模达到1.37亿人。他们在隔代照料、志愿服务、劳动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的践行者。
三是老年人口社会参与热情度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居(村)委会、居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以及社区的各类活动,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如何?
刘旭:我国在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抓住保基本和促普惠两个关键,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一是以基本养老服务筑牢养老服务体系的根基。我国明确提出《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包含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3大类16个服务项目,夯实了发展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精准主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职能定位,也明晰了社会组织、市场和家庭通过多元参与,形成协调有序、互补共赢供给格局的实现路径。
二是以普惠养老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需求。在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机制模式、强化医养结合、辐射基层社区等方面,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等系列举措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形成“政府给政策、企业降价格、用者付费用”的良性互动格局,为万千家庭提供了成本可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
记者: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应如何看待我国银发经济发展?
刘旭: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加,老年人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银发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供给侧看,养老产业市场活力加速迸发,重点领域逐渐形成。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64万余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养老”“老年”等字样,其中5年内成立的企业占57%左右。银发经济参与主体既有央企国企,更有外资、民资等社会资本,主体众多、性质多样。中老年功能性食品、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护理产品等细分市场基本形成。
从需求侧看,老年人消费能力日益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升级。老年人消费结构日益从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产品升级,从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从关注基本生存转变为注重服务质量、购物体验、场所便利。老年线上消费开始普及并快速发展,成为新经济、新消费模式加速迭代的推动者。
从发展趋势看,应聚焦“两个重点”,提高养老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一方面,明确重点产业,引导市场供给。加强对功能性食品、老年护理产品、健康保健产品、智能康复辅具、老年金融保险等重点产业支持。另一方面,明确重点区域,推动集聚发展。规划布局一批银发经济重点发展和示范地区,带动一批龙头和优质企业引领发展,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助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