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推进、整体提升 筑牢“红色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济南高新区紧紧围绕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实施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区分先进、中间、后进,将村党组织分为“示范”“创优”“强基”3种类型,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一村一策、分类施治。着眼推动“示范”村葆先领航,在山东省、济南市范围内寻找发展模式相似、资源禀赋相当的先进典型村庄,每季度开展一次对标学习活动,借鉴运用先进理念经验,以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着眼推动“创优”村规范升级,狠抓“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不断提高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转水平。着眼推动“强基”村整顿转化,严格执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开展矛盾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顿”行动,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年初公开承诺、年中比武践诺、年底评议述诺机制,推动村党组织比学赶超、干事创业。
三年来,全区村党组织累计为民办实事1500余项,整合利用各类资金1.4亿元,软弱涣散发生率从7.5%下降到2.7%,五星级达标率从15%上升到25%。
(资料图片)
选优育强、严管厚爱 建强“红色队伍”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济南高新区围绕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能力素质,不断强化外引内提、教育培训、明事定责、制度约束,持续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每年开展“揭榜纳贤·人才回引”活动,以亲情感化、乡情感召、真情感动,推动在外经营管理人才回村任职、到村创业,累计吸纳10余名法律、金融行业人才进班子、当书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110余名乡村振兴工作专员,80%村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均储备3-4名后备干部。对每名村干部人选,由组织、公安、纪检、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进行资格审查,坚决守牢底线要求。连年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聘请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为村干部传道解惑。依托王家庄村乡村振兴教育展馆、徐家寨村田园综合体等设立“头雁实训基地”,常态化组织村干部见习锻炼、实训体悟。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现身说法,聘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头雁导师”,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引导村干部干事创业。全面推行“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利用乡村组织振兴大数据中心“智能公章”,推动村级财务收支联审联签刚性落实,不断强化对村干部的约束监督。
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干事创业能力日益增强,“头雁指数”量化评估优秀率3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数字赋能、村企联建 振兴“红色产业”
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济南高新区抓村企联建、抓数字赋能,不断强化创收、带富作用。分片区制定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逐村明确发展集体经济支撑项目、预期收益,突出培育鹊山小米、桥南玫瑰、张安草莓、孙刘李甜瓜、徐寨圣女果等“四季百味”。
着眼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交流渠道,以线上提效促进线下乡村产业发展,启动实施“党建引领·数字兴农”计划,一体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数字化专题培训、农村党员群众直播带货公益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公益直播、农副产品“线上销售+下线进社区”工作,引导中关村(济南)电商孵化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数商,以直播培训、线上带货等方式助农、兴农。徐寨村乡村振兴工作专员通过抖音公众号“徐寨田园”,发布西瓜、甜瓜、桑葚、蜜桃、孔雀、鸵鸟、马等宣介短视频20余条,累计观看15万余次、获赞量超1500次,吸引中信银行、比亚迪、中小学等千余人到徐寨村田园综合体团建、研学。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清零,30万元以上村达到52%,50万元以上村达到37%,村均年收入三年提升30万元。
融合转型、一网三治 引领“红色治理”
适应农村快速城市化进程,济南高新区立足全区近半数村庄拆迁安置实际,深入实施跨村联建、融合发展行动,在全区13个安置区成立联合党委,以组织融合引领同一安置区内不同村庄队伍、机制、阵地、服务、网格融合,有效破解组织力量松散、资源重复投入、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推动安置区实现“一体化领导、亲情化管理、规范化运转、标准化建设、人性化保障、精细化治理”,组织引领力和队伍涣散度“一长一消”,资源投入和治理成效“一减一增”,群众投诉率和民意满意率“一降一升”。
坚持“尊重传统、就近就便、规模适度、有利治理”原则,将全区147个行政村划分为272个综合性网格,招聘315名专职网格员入格上岗,全面构建起“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一网统筹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联系服务群众更加精准、精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遥墙街道王家庄村“1+3+1”工作机制,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村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法律顾问站的法治保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乡村治理更有活力、更有保障、更有正气。
(责任编辑:陈楠)